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当人生的指针划过花甲,越过古稀,指向耄耋之年,我们或已褪去职场拼搏的锐气,淡了争名逐利的冲动。如今社交媒体上常鼓吹“银发族要周游列国”、“老年大学正当时”,仿佛不到处旅游、不学些新知识,便是虚度了晚年。
然而,真正步入七老八十之龄的长者们,历经沧桑后终会明白:人生的最后阶段,远比“行万里路”和“学新知”更为重要的,是做好三件事——伺候好自己的身体,守着老伴过好当下,不跟自己较劲逞强。
一、无病无灾,是晚年最大的福气
年轻时,我们挥霍健康换取财富;年老时,我们渴望用财富买回健康。可惜,健康这东西,一旦失去,往往再难完全找回。
邻居陈伯今年八十有二,退休前是单位领导,退休后仍保持着“不服老”的劲头。七十岁时还天天去爬山,七十五岁仍坚持冬泳,儿女劝他适度锻炼,他总说“没事,我身体棒着呢”。去年冬天,他不慎在浴室滑倒,股骨头骨折,卧床半年后,整个人都萎靡了。如今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有点疼,不太方便,要是当初注意点就好了。”
人到老年,最智慧的投资就是健康。 这健康不是要练就多强壮的肌肉,而是通过适度锻炼、合理饮食、定期体检,让身体尽可能保持无病无灾的状态。吃药不如吃好饭,跑医院不如跑公园。能够自理的生活,远比坐轮椅周游世界来得实在。
伺候好身体,不需要什么大道理:天气变化记得添减衣物,饮食上清淡些,每天适当活动筋骨,不舒服及时就医。无病无灾的日子看似平淡,却是晚年最扎实的幸福。
二、守着老伴,能开心说话便是福
俗话说:“少年夫妻老来伴。”年轻时,我们追求爱情的轰轰烈烈;年老时,才懂得陪伴的弥足珍贵。
社区里有对老夫妻,刘爷爷和赵奶奶,两人都年过八旬。每天傍晚,总能看到他们搀扶着在小区散步。有时候坐在长椅上,也没什么特别的话,就是静静地坐着。有一次我问他们:“刘爷爷,你们怎么总是形影不离啊?”老爷子笑着说:“守着老太婆说说话,心里踏实。”
后来才知道,赵奶奶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,时常认不清人,但唯独记得老伴。刘爷爷说:“她现在就像个孩子,我就陪着她慢慢走慢慢过,过好一天是一天。”
人到晚年,父母可能已经离世,儿女各有各家,真正能够日夜相伴的,唯有老伴。 年轻时或许争吵不断,但到老了才发现,能有个陪你吃饭、散步、说说话的人,是多么珍贵。
珍惜眼前的伴侣,多一些包容,少一些计较。能够开心地说话,默契地沉默,相互扶持着过好当下每一天,这便是晚年最温暖的幸福。
三、不较劲不逞强,放下才是智慧
人到老年,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“不服老”。身体素质明明大不如前,却偏要证明自己“还行”;记忆力已经开始衰退,却硬要表现出“我记得”。
父亲的老同事周叔叔,退休前是高级工程师,业务能力极强。退休后,单位偶尔请他回去做顾问,他每次都全力以赴,甚至比退休前还要拼命,常常熬夜研究资料。家人劝他放松些,他总是说:“他们离了我不行,这个问题只有我能解决。”去年的一天,他正在讲解技术方案时,突然晕倒在地,诊断为过度劳累引发的脑出血。虽然抢救及时,但留下了后遗症,如今行动不便,需要人照顾。
人生进入下半场,最需要学会的就是“认老”的智慧。 这不是消极放弃,而是与自己的和解。承认身体的限制,接受记忆的衰退,放下过往的成就与辉煌,不再逞强好胜,不与自己较劲过不去。
这不是认输,而是通达。年轻时我们追求“获得”,年老时我们学习“放下”。放下对权力的迷恋,放下对名声的执着,放下对财富的贪念,甚至放下对子女的牵挂。心简单了,世界也就简单了,晚年生活自然轻松自在。
结语
七老八十的年纪,人生已进入深秋。这个季节的美,不在于繁花似锦,而在于云淡风轻;不在于轰轰烈烈,而在于平淡从容。
旅游开阔眼界固然好,学习新知识也确实能够活跃思维,但这些都不应成为晚年生活的负担和压力。相比于这些,照顾好自己身体,珍惜眼前老伴,放下执着心结,才是真正关乎晚年生活质量的大事。
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,是能够与衰老和解,与孤独共处,与过往言和。 无病无灾,身边有伴,心中无事,如此便是晚年最大的福气。
愿每一位长者都能洞悉晚年生活的真谛,从容淡定地走过人生最后的旅程,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权威股票配资,靠谱的配资,投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